南京商场活动策划公关公司
而每一个事件或论点,都少不得一个创始人,一个“发轫端”,而后相连的就是“传达端”、“发酵端”、“爆发端”——这是一个“热帖传播”的必然轨迹。
发轫端,疑似谣言
有一个经常被我们大家忽略的有趣现象:所有的事件类的微博,在传播的肇始期,都只是“疑似谣言”。无论这个事情是否已经真的发生或即将发生,只要它经由第一个“发布者”开始传播,都会伴随一个关键词——将信将疑。人们对事件发轫端的将信将疑几乎是天然的,无论发布者是否权威,是否具有公信力。无论发布者是统计局局长、商务部领导、外交部部长,还是你的邻居、八婆、过路者、远方来客,你都一样要经历第一阶段的“存疑”。
存疑,是微博警觉的全部,也是微博自证的灵魂,是人类精神活动上自我防范的天然性格之一,就算他口头上承认你说的这件事情是真的,他心底一样保持了某种对“假”的警惕,除非他亲眼看见。如果你说的这件事情涉及到他的切身利益,他的这种警惕会进一步强化。他在点头认可中将信将疑。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一句提醒人们保持高度警惕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人们最基本的首席信任,只会来自于眼睛,其后是证伪,最后才是证实。人们对待姜子牙的“直钩钓鱼事件”的态度正是如此。
比如统计局曾经发布了一条信息,说中国13亿人口人均收入在2010年达到了9万元人民币。你信么?信不信不知道,但我肯定你会“会心一笑”。如同菜市场归来的张三一样,他说:“我的妈呀,今天的大蒜涨价涨得太狠了,竟然是8块钱一斤!”只买过2块钱一斤的人,听到这样的惊呼他会信么?他不信,他或许会跑到菜市场去证实一下。股民的心态更是如此,你说,我告诉你啊,明天啊,股市会大涨,直奔5000点。你说听者信你不信你?
事件的第一个听众,无论如何都会保持天然的警觉和怀疑。他会向下一个传播者求证,以求证乃至求助的口吻去打听这件事情可能的真相。但有趣的是,他在求证的过程中可能将第一个传播者的信息进行了“无意识加工”,甚至更可能是“有意识的加工”。于是,这个疑似谣言顺利进入第二轮传播。从此,谣言开始进入到各种类型的加工流转之中。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一件好玩的事情无论真假都已经进入了“转发程序”。这也就印证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钱云会事件”中,存疑的力量,对整个事件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致直到后来没有任何人能“证明”钱云会死亡的“真相”。到今天为止,无论你说钱云会是死于车祸还是暗杀,都无法让所有的人对这个“答案”表示满意。
人们在讨论一个事件真伪的过程中,他们最大的信任只基于一个核心点,这个核心点叫做“我以为”,其潜意识的渴望是:如果“你提供的答案”跟我内心的那个“我以为”存在差距,那么,请原谅我对你保持的不可解除的“存疑”。
“钱云会事件”无疑会成为中国版的“罗生门”,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我以为”,更多的人都只基于“我以为”来判定事件的“真相”,是判定而不是判断。这才是传播的可怕之处。
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事件的真相存在疑问,那么这个事件的传播就不可遏制,无论你如何封杀,嘴巴和内心是无法阻止的。
传达端的强化力
疑似谣言的第二轮传递,是需要一定的强化力的,否则,这件事情无论真假,都会降低传播速度。
疑似谣言在传递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个结巴或者一个天生有语言障碍的人,这个事情也许就从此消隐了(传播终止)。但是,如果这第二个传递者具有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再附加一点个人情绪,那么这件事情就会进入第三波“发酵”——流程化传播。
任何一个事件的传播,如果经过信息加工(提炼或附会),它的发酵能力就会根据传播者的语言以及表情天赋而变得可大可小。
比如说之前在微博上发生的著名谣言“张国荣复活”事件。这个事情,如果是广西北海南沟子村东田小组的二麻子说出来的,大家无疑会把它当成一个二愣子的笑话听听也就完了。但偏偏,这个事情是具有相当传播力的郭敬明先生发布出来的,而郭老的粉丝,是基于情感跟随而信任郭敬明的。拥有2381805个粉丝的郭先生的传播力非同小可,“张国荣复活”的微博,一经郭敬明发出,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面,就被评论了8321次,转发1024次。也就他这么一说,事情闹大了,在当晚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个“谣言”就被转发了30多万次,甚至一度造成新浪网服务器瘫痪。
服务器瘫痪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数(超容量)网友参与到证伪以及“等待证伪”的在线阵容当中。因为他们从理论上,从逻辑上都不相信这个借尸还魂的事情会真的发生。他们等待,质疑,并期待着无论真假的一个结果。
数以万计的网友都在发表一条相似的微博:“张国荣复活,已经回港?真的假的?守候在香港机场的媒体,到底是什么情况啊?”最后,这条微博,导致郭老惊慌失措:
@郭敬明:你们……都别打我的电话和发短信了,我不会说的……如果有天我消失了,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微博……(我的心脏深处此刻在剧烈地爆炸啊……各种蘑菇云……)
传达端的强化功能让具有强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