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网络公关

追溯了整个兴教寺历史

发布时间:2021-09-26 10:35   浏览次数:次   作者:admin

  房姐案中的疑惑依然回荡在公众心中,政府有义务为公众解惑答疑,避免疑惑累积而成的另一轮网络舆论风暴。同时,每一个公众也应当警醒自己是否踏入“集体无意识”的怪圈,在群体的“阴影”下丧失自我的清醒思索。

  (三)兴教寺申遗“保护性拆迁”事件

  发轫媒体:《南方都市报》

  发起人:记者高龙

  选择原则:截至2013年12月1日,有关兴教寺申遗“保护性拆迁”事件的各类网络传播影响因子摘要见表3。

  表3 兴教寺申遗“保护性拆迁”事件影响因子

  综上所述,按照网络舆情分析建模的函数,兴教寺申遗“保护性拆迁”事件的网络传播影响力为:

  P=f(xi)=ln(xi)=lnx1+lnx2+lnx3+lnx4+lnx5+lnx6=ln(1002118)+ln(19531)+ln(999)+ln(168000)+ln(42372)+ln(42372)=63.944

  事件介绍:

  2013年4月10日凌晨4时42分,《南方都市报》数字版上出现一则重磅新闻《拆迁逼近玄奘埋骨古刹》,直指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南都的报道中说:“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联合申遗名单上只有兴教寺塔,不包括寺庙内其他建筑。兴教寺这座千年古刹正成为业界知名的‘曲江模式’新的目标。”

  4月10日,华商网、陕西传媒网、新华报业网、长江网、新浪网、光明网等18家网络媒体对报道进行了转载或者调查报道,反应十分迅速。然而对于最初的信息来源,网络媒体都语焉不详——“有媒体报道称”。

  随后,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发布微博:“埋有玄奘大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我的佛友宽池法师作为寺院住持阻止无效,网民们都在呼吁我给予关注,事关重大,我作为一个演员真诚地希望国家宗教局等有关机构及领导出面协调。”

  这一事件在微博上也引起了轩然大波,仅在4月10日当天,就有1000余条微博关注此事件。有网友调侃“一千年都过去了,能站出来保护师傅的还是大师兄”。当天,@曲江新区官方微博否认参与兴教寺申遗的任何工作。

  4月11日下午,西安市文物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兴教寺申遗相关情况说明》,指出“按照保护规划要求,与寺院达成一致意见拆除后,在西纬村重新选址、规划,以保障僧众生活及宗教活动的有序进行”。而就在当天下午,西安兴教寺已经将退出申遗的报告递交西安市长安区文物部门。

  随后,国家宗教事务局新闻发言人4月11日晚就西安兴教寺遭“拆迁”一事作出回应,称已注意到媒体相关报道。当晚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刊登消息称:“我局已经注意到媒体(报道),并要求陕西省宗教局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听取包括佛教界在内的各方意见,依照相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妥善处理。”4月24日,《南都周刊》再次以《兴教寺申遗劫》对该事件进行了深度报道。

  整个4月中下旬,兴教寺“保护性拆迁”的各种网络传播、新闻达到了顶点。仅网页新闻就达到2450篇。陕西作为文化大省,这一“乌龙事件”对陕西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但作为重要当事人,长安区宗教(文物)局在回应质疑中,提出了令人无法信服的解释: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是兴教寺塔,为配合申遗,已经对这三座塔进行了整修和很好的保护;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僧寮、禅堂并不能算作文物。

  公众的质疑并未因西安市文物局和长安区宗教(文物)局的所谓回应有丝毫的削减。其一,兴教寺并不在丝绸之路上,为什么强拉入丝绸之路申遗?其二,文物局对佛教圣地的寺庙不应该有动议权,而只有协商职责。凤凰网专门以“保卫兴教寺”为题,追溯了整个兴教寺历史,并号召网友签名。

  此后的5—7月中,兴教寺事件在网络上继续酝酿、传播,甚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开始介入,而政府有关部门则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直至8月8日,西安市政府以“市政府令”形式,分别公布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五大古迹保护管理办法,兴教寺被“保护性拆迁”的危机才暂时告一段落。

  9月3日上午,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丝绸之路申遗新闻发布会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10月将到陕西,对陕西列入丝绸之路申遗的7处申遗点进行现场考察;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等三国政府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项目全称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萍表示,按照世界遗产申请标准来看,兴教寺的功能区结构是不对的,现代建筑是兴教寺自己筹钱盖的,而不是国家拨款,“我们会把这些情况跟专家讲清楚”。

  事件点评:

  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一个宏大和诱人的光明前景。而兴教寺事件的风波,却令这一地跨三国、绵延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蒙上了“商业开发,破坏遗迹”的阴影。面对公众,兴教寺事件中首先被掩盖的就是兴教寺的宗教活动场所性质,以及转移兴教寺管理权的目

热门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