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关大学排名
。比如,在春节期间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的《博士返乡日记》这个热点,就是由一个新媒体——识局智库来引燃的。当时这家新媒体后台的数据显示,这篇文章的点击量达到了130多万,这还不算被转发、点赞的数据。
识局智库是由几位财经媒体记者创建的。他们在新媒体定位方面的过程十分值得借鉴。由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作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智库的重要批示,这些灵敏的财经媒体人对这条信息非常关注,于是就在这个4月同步创立了识局智库。在这个创业团队中的成员之前从事的职业范围都是媒体、政府和金融服务领域的报道,因此大家都认为,在政府政策,尤其是经济领域的政策分析有着非常大的需求,需求的人群包括政府机构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等群体。
在经过一番调研之后,识局智库的团队证实了这个判断的正确性,最终经过调整,给出的定位是:做政策领域的综合服务商。用O2O模式的话来解释,就是要致力于“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具体说来就是政策类新媒体资讯和咨询机构。他们现在已成为国内多个地方政府、企业、协会决策者的政策顾问。
经过两年的运营,识局智库已经是政策领域中最权威的民间智库之一,粉丝以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为主。他们在自贸区、国资混改、公务员、园区等领域人群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光是在微信公共账号上的粉丝就达30多万人,而且其中三成是政府公务员。这说明中高端群体对识局智库是非常关注的。再加上第三方平台粉丝数,总共拥有粉丝高达100万。
基于识局智库自身的定位,他们会为用户提供很多“接地气”的政策咨询,而且其出发点都是实用的解决方案,在咨询报告中多加入案例式的分析内容,非常有针对性,而且对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来说,这些咨询报告在拿到手之后,就可以立即借鉴使用,因而很受欢迎。
由此可以看出,识局智库对自身的定位首先是基于一个大的趋势。就是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时局和政策有高水准分析和解读的智囊来为大家服务,这个地位一方面很接地气,另一方面还是一片蓝海,其实,这片蓝海不是随随便便抓一个人就可以做的,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小。而且选择做新媒体也是一种顺应趋势的做法。因为原先的纸媒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而且创立和运营的成本很高,并不符合信息流通发展的规律。
识局智库团队在为新媒体定位的第二个方面是有关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创立识局智库初期的时候他们就认识到,移动互联网会成为人们更为便利的运用渠道,因此在开始的时候就舍弃了传统媒体和PC端。虽然那个时候纸媒的影响力还在,PC互联网很火,但识局智库没有在这些载体上花时间和精力,而是一开始就把精力集中在移动互联网上。比如,微信平台和手机APP应用。时间证明了他们当初定位的想法的正确性。
所以一个做了很好定位的新媒体,目标群体会慢慢参与进来,然后再拉动这个新媒体继续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过去那种传播垄断就被打破了,新媒体和目标群体之间交互的平台、渠道是无缝连接的。这就要感谢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原先一盘散沙的消费者就被聚合起来,形成很多基于个性化和共同需求的不同风格的群体。这样就决定了新媒体在定位的时候,最好是在小而美、专而精的方向下功夫。
4.一般的新媒体平台只能间接盈利
在一般性新媒体的运营过程中,它的指向并不是直接盈利,而是间接盈利。新媒体平台上一般是通过向用户推送优质的内容来吸粉,再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来巩固用户的忠诚度,在稳定长期的内容推送中,逐渐提升新媒体的正面形象和品牌认知度。新媒体的价值是无形地、隐性地增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获取用户数量、质量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从一个新媒体运营的情况中,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收入增加的情况,和网点运营、线上直销相比,一般性新媒体平台的价值无法用具体的盈利数据来衡量。因此,新媒体运营工作的成效就用平台或公众号的阅读量、关注量、转发量等数据来评估。这种隐性的价值,任何企业和公司都无法忽视。
实际上,运营中的内容在新媒体出现初期也可以直接盈利,至今还有不少依靠付费阅读来生存的新媒体。但是随着新媒体变成一片红海,免费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付费阅读的内容对自媒体管理者的个人素质要求比较高,付费阅读的盈利模式只能是一种越来越奢侈的东西。在中国政策领域中最权威的民间智库——识局智库看来,新媒体不应成为直接盈利的载体,而应该只提供影响力和公信力,单纯依靠广告的新媒体没有前景。目前,识局智库是国内新媒体中较少不依赖广告、活动而实现盈利的机构。他们认为,大部分新媒体的定位,应该是流量入口、影响力入口,通过特殊的新媒体功能来实现间接盈利。
新媒体运营人员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尤其是企业新媒体运营者更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运营中无论是发布文章还是举办活动,都是在对外展示新媒体品牌自身的形象和文化氛围,宣传自己的正能量,感染更多的用户,吸引潜在客户。因此,新媒体运营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不要转发和抄袭,如果看到实在很好的内容,也要结合自身品牌进行一定的改造,进行创造性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