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曼华公关有限公司招聘
第三节 相关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舆论观
从舆论的历史演进角度,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舆论的作用。精神交往活动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基础上进行的,成为人类这一社会存在的必要活动形式。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西方的舆论观点基本都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学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将舆论视为自然的、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交往和社会意识形态进行考察,坚持用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对舆论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并由此对舆论的本质和特性做出符合其自身规律性的理论规定。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舆论是“一般关系的实际的体现和鲜明的表露”[42],“反映了公众心理的一般状态”[43],它以意识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基于现实世界基础之上的观念世界,以观念和意志的力量参与到世界历史进程中来。但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一定的舆论形态只能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状况相适应,舆论力量的发挥更是受制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的封闭状态,在世界交往形成之前的传统社会,舆论发展滞后,并主要作为保守性、习惯性的制约力量而存在。马克思指出,原始社会“在小的地区和小的天然集团里运用时,它所依赖的惩罚性制裁部分是舆论,部分是迷信”[44]。恩格斯则进一步说道:“氏族制度是从那种没有任何内部对立的社会中生长出来的……除了舆论以外,它没有任何强制手段。”[45]由于交往范围狭小而封闭,舆论一旦形成就容易固化为群体心理,演变为社会的习惯,不仅舆论态势相对稳固,并不是以社会发展的推进力量而存在的,而且相反作为一种权威性力量和精神信仰难以被消解。比如,马克思在考察中发现氏族制度末期印度公社通过的土地继承法在几代人之后才真正实施,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舆论非常坚持保存这个依亲属关系规定的制度”[46]。
基于对舆论发展历史的考察和决定性因素的剖析,马克思恩格斯把舆论界定为一种社会意识性的存在,认为舆论作为一种观念、思想的表达,是人类的思维产物和意识形态,它受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程度所制约,体现和反映社会的一般关系,而一定社会的舆论形态是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基础相适应,“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47]。马克思恩格斯对舆论做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为他们自己及其事业后继者开展舆论引导工作确立了基本的政治立场,奠定了理论基调和学理依据。
二 系统论
微博舆情是一个动态系统,舆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公众对信息进行持续化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并且舆情系统在历史性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抗拒的自组自稳规律,即舆情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发生到消弭实现自组织和自稳定,纠正其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理性意见状态。舆情基于自组自稳规律的运作可以产生出修正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势能,并在与决策行为的互动中将这种势能释放为动能,实现其社会引导功能。舆情系统自组自稳功能的实现也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其中新闻自由的实现是促使舆情得以持续、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新闻法制体系的确立是促使舆情系统在可控的范围内实现自组自稳的重要保障,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是舆情引导的重要补充;在系统论舆情引导观之下,舆情引导的本质是通过信息的生产和引导来促使舆情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本研究以信息系统的理论来引导舆情,将舆情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强调舆情在社会系统中,在必要前提条件下的自组自稳。本研究实际上在传统的新闻自由研究、新闻法制研究、舆情研究、舆情与政府决策研究,以及舆情引导研究之间建立了一种关联性,并通过理论挖掘与实证分析舆情的新思路和新格局。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地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 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32年提出“开放系统理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系统理论(General System Theory)是基于以系统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理论,它包括系统的原则、功能、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内容,其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包括输入、输出、反馈、正反馈(目标差不断增大的过程)、负反馈(目标差不断减小的过程)、前馈、控制环节、自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