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鹰公关
OPPO Find 5发布当日,资深手机玩家安卓论坛负责人@烈枫MT在微博上发起“你会买OPPO Find 5吗”的投票调查,用来了解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意向,如下图所示。
Find 5上市后,OPPO运营总监@大版主 又在微博上发起粉丝关于Find 5手机颜色配置的市场调查,如下图所示。
同样,汇威Fly one平板电脑上市后,汇威官方微博发起投票,了解粉丝对产品颜色的喜好,如下图所示。
微博发起投票征集意见,一方面可以快速了解粉丝对产品的感知和想法,如OPPO发起关于“黑白Find 5,你更爱哪个颜色”的调查,56.7%的网友表示更喜欢黑色Find 5,OPPO就可根据此信息调整黑白色手机的产量;另一方面可收集粉丝在投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进行产品完善。
3.5试用征集
一个新品推向市场前,了解消费者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企业可在微博上征集新品体验官,让他们提前体验产品,了解他们对产品的看法和意见,一般来讲,新品体验官候选人以业内意见领袖、专业产品达人、资深品牌粉丝等为主,他们对行业内的产品比较熟悉,也比较了解消费者的喜好。
如Innos智能手机在2013年年初推出轻薄路线的智能手机Innos i6(后征集网友意见并投票取名为Innos蜻蜓),产品未上市之前在其微博征集99名试用机友,大批“爱搞机”极力自荐,如下图所示。
中兴2013年6月发布智能平板手机中兴U5,其副总裁王勇5月份在微博上发起99部Grand Memo U5免费试用招募令,也得到了粉丝们的积极响应,如下图所示。
2013年康佳手机一名高管在其微博上全球招募首批20名ROM体验官,并表示愿以诱人年薪吸引优秀人才,如下图所示。
通过微博召集产品体验官,一方面,企业可与产品体验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收集试用意见,用于后期的产品改进;另一方面,可将体验官打造成产品代言人概念,借此形成粉丝的认同感,扩大产品的传播声量。
3.6意见征集
微博和论坛社区的兴起让企业可以快速和用户进行交流,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微博或论坛发起产品意见征集活动,邀请粉丝为产品出谋划策,强化他们的参与感,形成亲和力,提升粉丝对产品的认可度。
今年8月,汇威Pad在微博上发起征集英文名的活动,并最终采用了网友的意见,取名“Fly one”,如下图所示。
小米手机2S 16G发布后,不少米粉在小米创始人雷军微博上留言,表示期待小米手机2S 32G电信版,于是小米社区发布了线上意见征集帖,并通过微博扩散收集大家的意见,如下图所示。
6月,@MIUI_ROM 在微博上发起“100万元征集一张壁纸”的活动,吸引大量米粉、摄影师、设计师参与壁纸设计。与此同时,活动奖金诱人,非常具有话题传播性,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的传播,如下图所示。
因此,企业可在微博上发起活动征集意见,征集主题可以从外观上、硬件上、软件上等各方面发挥,最后采纳意见的粉丝可被聘为品牌“荣誉工程师”,或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有特色的征集活动还可以形成品牌传播点,收获额外的宣传效果。
3.7有奖问答
奖品刺激最容易组织粉丝聚集参与活动,因此为形成更大层面的宣传效果,企业微博可联合行业媒体大号开展有奖问答活动,一方面通过问答设置让粉丝对产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以奖品刺激的形式吸引更多粉丝关注与参与,扩大产品及品牌传播范围。
@安卓软件评测 发起史上最快平板电脑问答活动,暗示粉丝关注汇威平板电脑,如下图所示。
@小米手机 微博设置“小米手机有奖问答”环节,通过设置与产品相关的题目,再加以丰厚的奖品,吸引粉丝积极参与问答,了解小米产品参数,如下图所示。
3.8卖点传播(预热期)
产品卖点是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核心因素,因此在产品预热期,一定要重点突出产品卖点的传播。
在做产品的卖点传播时,要先提炼出产品的核心卖点,然后将卖点进行创意加工,使其趣味化,方便粉丝接受并使他们愿意传播。比如通过微博活动、创意图片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装卖点进行传播,以“广告+创意+利益”的方式刺激粉丝关注并加入到转发活动中来,通过粉丝的自主转发进行有效传播。
以XX平板为例,列出平板的卖点,并引出创意点,配合利益驱动,形成卖点传播。
再比如,联想S920是联想2013年4月推出的一款超大屏娱乐智能旗舰产品,联想S920确定了5.3英寸超清大屏、7.9mm超薄机身、四核处理器——强大娱乐及应用、产品工艺、智能浮窗、自动对焦等核心卖点,并确定了玩到大、玩更大的活动主题,产品上市期间,在@联想手机乐粉家上进行S920卖点传播。
@联想手机乐粉家,通过简单的文案和风趣的配图,并配合#玩到大玩更大#的活动主题宣传联想S920的主要卖点,如下图所示。
3.9高管炒作
产品预热期后,进入产品炒作,产品炒作的内容要具有话题性,方便传播,同时也要保持真实性,不糊弄消费者。
在产品炒作期,企业高管的发声非常重要。一方面,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层,企业高管对产品有决策权,高管的发言具有可信度;另一方面,高管个人色彩比较浓厚,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