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成败
产职责,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与隐患排查力度。另一方面,对检查出来的隐患要及时处理,举一反三,深入分析隐患存在原因,确保安全隐患得到及时彻底的整改,以逐步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三是深究原因,综合治理。要像扁鹊治病那样,在病情严重之时,善于深究问题根源,强化综合治理工作。要切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安全规章制度的强化执行,要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以强制力杜绝违章操作、违规执行和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其次,要像扁鹊治病那样抓安全,善于深究“病因”,敢于动“手术”,下“猛药”,对事故责任单位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事故责任者要严惩不贷,对整改工作要认真检查、综合治理;最后,通过深究问题的经过与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从问题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安全意识,改进思路方法,形成制约机制,从而根除“病情”,确保各项工作的安全顺畅。
第四章危机治理中的社会沟通机制
一 信息沟通机制
危机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成败,尤其是在公共危机中。因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形成了一个共生系统,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媒体的报道内容和公众的情绪反应。在危机沟通过程中,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整个共生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和功能失调:政府形象受损,媒体公信力下降,公众不满情绪激增。
政府对社会危机的干预,实际上是一个涉及面很广、错综复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充分可靠的信息为依据。但由于这种信息是在无数分散的个体行为者之间发生和传递的,政府很难完全占有,加之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加了政府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处理的难度,因此,很容易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并对危机的化解与规避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政府进行危机治理,必须基于对危机运行状况的准确判断,制定控制政策,采取必要手段。
(一)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危机沟通,危机沟通在危机治理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1.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公众对于自身知情权得到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公共危机作为一种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发情境,其发生往往是不可预见、出乎意料的,公众在其发生之前极其渴望得到与危机相关的信息:在危机发生时,公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渴求进一步获得危机的最新消息来了解危机的具体细节和基本走向;危机发生后,公众对于危机信息的渴求主要集中在政府对于危机的态度及相关善后措施。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可以保证公众在危机爆发前、爆发时和爆发后都及时准确地了解信息危机,保证在政府和公众之间进行顺畅的信息传递。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该在管理社会事物的过程中满足社会中不同层次公众的合理需求,现代政府的职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有了深刻的转变,国家的发展趋势便是建立公正透明政府,危机信息的顺畅沟通是公正透明政府的重要体现。在现代社会,人们不能只是凭借自身的直接经验来获取信息,必须通过媒介来获取信息。信息沟通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政府与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从而使公众及时获得危机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2.有利于保证政府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导权
正式沟通传播和非正式沟通传播两大传播途径共同构成了危机信息的沟通传播渠道。正式沟通不畅是小道消息产生的土壤,如果公众不能从政府官方的渠道获取危机信息,小道消息和谣言就会占据主流,混淆公众视听。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正是要保证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的顺畅沟通,让大众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中获取危机信息的主要渠道,保证政府部门的正式沟通渠道的畅通。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除了政府官方媒体之外的许多非官方的媒介,如果政府为了短暂的自身形象试图掩盖危机真相,封锁危机消息,就会导致非官方媒体的抢先报道,引导公众走向。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信息,一旦公众丧失了对政府的信任,就会盲目相信其他非官方媒体上的危机信息,不利于危机的化解。因此,政府要保证危机信息发布的主导权。
3.有利于及时动员社会力量
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作为公共危机最主要的管理者,必须动员非政府组织、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播速度有时会比危机本身发展的速度还要快,会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个地方的危机事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都会引起政府、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信息沟通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信息的良性传播,避免虚假信息的不良传播,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公共危机事态的影响,公众对于危机事件的密切关注和态度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危机的发展情况。危机事件发生后,无论事件破坏程度如何,都会引起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和恐慌,由于其关联性的特点,危机的发生都会使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面临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