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这四种现金短缺都是由于公司内部管理不善
效能等三个关键动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持续经营状况。而且,它们对企业持续经营影响的重要程度也不相同,前者是企业持续经营的直接动因,后两者则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力量,其中经营质量是持续经营的内在基础,治理效能则是持续经营的内生动力;各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决定企业持续经营的三因素模型(参见图22)。
总而言之,任何企业的持续经营状态都是财务质地、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共同作用的结果(6)。
图2-2企业持续经营三因素模型
财务质地是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直接动因。良好的财务质地并不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充分条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仅有协调的财务状况,企业的持续经营状态依然是脆弱的。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欣欣向荣的企业,不论是否节俭,财富总是积少成多。但是,如果企业停滞不前,就是再节俭,也将坐吃山空(7)。没有高质量的经营质量,再协调的财务状况也会衰竭。同样,单纯的财务失调也不是导致企业持续经营危机的充分理由。纵观经营管理实践,流动性困难、现金短缺等财务失调是持续经营危机企业的共同症状,但是导致现金短缺的原因却可能有千百种,或者仅仅因为突发的财务失调,或者由于经营质量恶化导致的财务状况失调,或者由于治理效能低劣导致的财务状况失调。不同原因导致的财务失调会对企业持续经营的现状与未来产生不同的影响。按照Boritz(1991)的企业持续经营危机动态观模型,当出现现金严重短缺等财务失调时,经理层可以采取诸如资产出售、对外融资、收购兼并和债务重组等手段以缓减危机。这些挽救行动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状况。根据原因的不同,企业现金短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王棣华,1996):(1)经营性现金短缺。筹资工作缺乏周密的定性、定量分析,造成资金成本过高,加上长期与短期资金安排不当,形成负债性资金短缺。这是纯粹的财务失调造成的现金短缺。(2)沉淀性现金短缺。大量无用设备的存在、不合理的对外投资占压大量资金,各种滞销存货占压资金,甚至各种应收款等。这属于经营质量低劣诱致的现金短缺。(3)流失性现金短缺。企业管理层为了个人私利,挪用企业银行存款、流动资金炒作股票、期货、房地产,由于金融市场不景气导致投资巨额亏损,或者不能如期足额收回投资;有的企业把大量本应用于生产经营的资金转变成各种形式的消费资金,造成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筹资性现金短缺,其原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资金市场远未形成,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方式陈旧,筹资环境不公平现象大量存在;分散性现金短缺,指资金分散在各个单位环节,由于集中调度困难或管理乏力而造成的现金短缺,表现为有的母公司无钱还债,而子公司却富得流油,有的总厂要借钱上新项目,而下属分厂却在搞低回报的对外投资;分配性现金短缺,指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依然按照历史成本进行核算并实行大量分配而出现的现金短缺。上述这四种现金短缺都是由于公司内部管理不善、市场信誉不好造成的,管理不善、市场信誉不好归根结底就是公司治理不佳。只有充分理解财务质地、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之间的关系,弄清财务失调表象背后的内在原因,才能比较准确地判定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态势。
经营质量则是决定企业持续经营的内在基础。高水平的经营质量(含金量高、稳定成长)为财务质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即使遇到(例如,因不可预料的市场变化)暂时现金短缺、流动性困难,一个有良好信誉(治理效能好)和高水平经营质量的企业也较容易得到银行等机构的救助。尽管经营质量对于持续经营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协调的财务状况也会对企业经营质量产生影响,因为经营质量不仅产生现金流入,也需要良好的财务状况提供充足的现金支持。如果没有良好的财务质地状况,企业有价值的经营性资产可能不得不降价变卖,最优经营规模将不得不缩减;企业还可能陷入“成长的烦恼”:“从财务角度看,增长并不是上帝的一种赐福。快速的增长会使一个公司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因此,除非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结果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控制,否则,快速增长可能导致破产。”(Higgins, 1998)
治理效能是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现状与未来的核心因素,它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内生动力,与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有关。合理的财务质地、高水平的经营质量只是为企业持续经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转化为现实,需要人的因素的催化,这种人的因素就是治理效能。“盲目扩张”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海妖塞壬,引诱着无数企业命丧深渊,诸如韩宝钢铁的破产、索尼公司的失色以及中国“亚细亚”和“巨人”的衰落,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恰是抵挡、化解海妖令人心悸的歌声的法宝。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再有前景的技术创新也可能胎死腹中——施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巴尼,1995)(8),再高的经营质量、再合理的财务质地依然容易遭受侵害,依然可能沦为低劣经理层、贪婪控股股东的牺牲品,通过大量诸如在职消费、转移利润型和转嫁成本型的关联交易、企业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企业提供的无私担保,甚至赤裸裸的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