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非常适合公共危机的治理之道
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全社会避险、自救、互救等能力”。也就是说平时注重培养全民的危机意识,一旦危机发生又能够自救和互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目前看来,这一点对我们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惨痛的例子证明我们国民的危机意识不足、自救互救能力不强,政府这方面的任务还很艰巨。
北京市在 《实施办法》中对社会化机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宣教演练社会化。各级政府、村委会、工会等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主体都要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包括必要的应急演练。其实,在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的培养方面,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全民总动员”。(2)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化。各级政府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是理所当然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也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且这些救援队要经常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抢险救援和安全防护能力。这些应急救援队的主要职能是,当所在机关或单位发生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行动,进行救援,并积极配合政府的专业救援队。(3)应急预案社会化。应急预案是应对危机的实用手册和行动指南,它用近乎法律的语言告诉人们如何科学合理地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对各级政府而言,预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北京市目前有三类应急预案: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预案。同样,各类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也“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市关于制定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型社会活动的主办者也要制定相关保障预案,并且对预案的备案、修订等事宜也作了规定。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促使整个北京市危机应对的法制化和规范化。(4)信息监测社会化。治理公共危机需要群策群力,预防工作更需要发动整个社会的集体力量。及时发现和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也是公共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所以,公共危机的“社会监测”与专业监测同等重要,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完备的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并且,“本市设立并公布全市统一的紧急救助电话号码,方便公众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和社会是两个同等重要的主体。政府“主要发挥‘掌舵’和‘导航’的作用,大量具体的和‘划桨’类似的事务应当通过社会化机制来处理,尤其要发挥好公民社会组织的作用”[67]。社会化机制的有效发挥固然需要公民社会的成长,但政府的积极引导也不可或缺。就我国目前来看,北京市这方面的建设远远走在了前面,比如北京市应急委员会已将红十字会纳入政府应急体系中,这在过去是没有的。非政府组织平时形成网络联盟,一旦出现危机,可以迅速动员。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的重要性比政府的还要大。以汶川地震为例,在震后24小时的黄金时间里,外界很难进入,完全靠公民的自救互救,如果公民个人乃至全社会在平时就注重有意识地获得这方面的能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四是市场化机制。所谓市场化机制是指利用市场机制来弥补政府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作用的局限性。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和市场都有缺陷,也正是这种缺陷使得治理得以兴盛。但是就公共危机治理来说,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市场也能找到发挥效力的空间。北京市便找到了这种空间并在 《实施办法》中进行了规定。
最有代表性的是应急物资的储备保障制度。应急物资包括应急救援物资、应急处置装备和生活必需品等,是成功应对危机的物质保障。《实施办法》规定:“市发展改革、市商务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征集应急物资储备需求,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并根据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采取生产能力储备等方式,与有关企业签订合同,保障应急处置与救援所需物资的生产、供给。”这里有两点值得关注:明确了征集应急物资、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的主管部门,职责明晰,避免多头管理,统一高效;提出“生产能力储备”这个概念,也就是“目录储备”[68]。所谓的目录储备是指政府手中有一个目录,上面有需要的物资种类、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生产时间等一系列明细。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的实物储备,发生灾害时按目录生产就可以了。这就要求之前政府要通过市场途径跟企业签署协议。市场化的另一个例子是在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时,政府部门也应当与所依托的社会力量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还有前面所提到的保险理赔也属于市场化机制。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承担着大量的经济责任,从常态管理、危机应对到恢复重建,政府承担了主要的成本,很多时候,这些经济压力远远超过了政府财政所能承受的极限。于是,如何合理分担政府的经济压力而又不会丝毫减弱危机的应对能力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市场化是个很好解决之道。亚当·斯密把市场比喻成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的最大优点是根据社会需求“定量生产”,这非常适合公共危机的治理之道。政府聚集起大量的人、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