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Altman(1968)提出的判别分析研究而几乎被
同样,如果一个产业不具有自生能力,它必将走向衰亡或者根本就不可能产生。是什么因素决定企业、产业的自生能力呢?按照林毅夫的理解,关键的因素是该企业或者该产业所拥有的技术结构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在资本稀缺的经济中,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或者产业在面对国际竞争时会变得没有自生能力;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原先具有自生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或产业也会逐渐丧失自生能力。技术结构比较优势决定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企业的自生能力,尤其是经济结构变迁下企业自生能力的维持,因为比较优势源于企业(乃至产业、国家)的资源要素禀赋,它更多的是企业获得优势的潜在可能性(吴群刚、冯其器,2001)。比较优势不能自然产生自生能力,虽然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常常也会同时具有比较优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拥有比较优势就意味着自生能力和竞争优势的获得;但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比较优势并不是产生自生能力的充分条件。比较优势只是为企业的自生能力提供了潜在可能,这种可能能否转化为现实并得到延续,还依赖于其他更本质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自生能力的深层决定因素。
此外,林毅夫认为,国有企业传统公司治理是由国有企业自生能力低下内生决定的,缺乏自主权、激励不足和效率低下等治理低效是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诱发的内生性表象问题。简单地说,自生能力是因,公司治理是果。的确,从既存的国有企业困境看,传统的公司治理是在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条件下的内生选择,但这里的治理结构并没有包括作为股东的国家的作用。事实上,国有企业自生能力不足也是国家选择下的产物,是以国家作为唯一股东的公司治理下的产物。对于处在改革阶段的国有企业,除了剥离社会性负担、战略性负担之外,自生能力的获得还取决于国有企业自身。没有治理效能的改善、经营质量的提高、财务质地的优化,解脱了政策性负担的国有企业依然可能破产、倒闭。公司自身因素是因,自生能力是果,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相同行业、相同区域、相同历史状况、相同比较优势的条件下,有的企业蓬勃发展,有的却走向破产。
1.2.2企业持续经营危机判定与预测方法
在企业持续经营危机研究的初始阶段,人们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着眼于探究企业持续经营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形成与发展的机理,进而提出判定持续经营危机的标准与防范危机的手段。但是,这一研究路径却因为Fitz Patrick(1932)、Beaver(1966)的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Altman(1968)提出的判别分析研究而几乎被废弃了。随着形式化(18)在各门学科中的强势蔓延,加上统计方法研究的突破及其在其他学科的广泛应用,定量化分析方法逐渐在企业持续经营危机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Altman(1968)提出的“Z分值”模型吹响了定量分析占领持续经营危机研究领地的号角,标志着传统定性分析逐渐让位给定量分析的开始。因为定量分析适应了各门学科形式化的趋势,并且具有简单易操作的优点,使得Altman开创的模型研究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不论是颇有声望的学者,还是初入殿堂的学生,都纷纷采用统计预测模型研究方法。从此,定性分析的影响日渐式微,而定量研究则日趋繁荣。
早在1930年代,企业失败的统计研究开始兴起,不少研究发现失败企业与健康企业在财务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Fitz Patrick(1932)通过比较19对破产公司与非破产公司,确认两者在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与负债权益率(股东权益/负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反映企业经营质量(19)的盈利能力,后者反映财务质地(20)的负债权益结构,也就是说,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主要因素包括经营质量和财务质地。1966年,Beaver通过修正持续经营危机的标准,将之提前到企业出现“债务违约、银行透支、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以及破产”阶段,辨认出更多持续经营危机预警因子:现金流量/负债总额(衡量企业现金流动顺畅情况以及对债务的正常保障程度)、资产负债率(衡量企业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的配比情况)、资产收益率(衡量盈利能力)。对此,Beaver给出了他的理由:“现金流量、净利润和债务风险通常不易改变,并且表现为企业的长期状况。因为企业失败对于所有相关利益者来说代价都非常高昂,因此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宣告破产或者拖欠债务的,主要是长期因素,而不是短期因素。”研究中,Beaver运用了统计中的二分类检验法 (dichotomous classification test) 以确定使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误分类率最小的最佳分割点;通过控制对照组资产规模,进一步完善了Fitz Patrick提出的配对检验方法(21);引入了验证样本法 (calibration sample approach)(22)。这些都为后来的研究者所遵循。
针对单变量模型的缺陷,研究者提出了修正的解决思路,即把多个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同时分析它们的变动状况和趋势,以综合判定企业的持续经营状况,这就是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的思路最早是由Beaver(1966)提出的,他还在研究中给出了一个判定企业失败与否的财务指标趋势判定表。当企业的财务指标出现不良趋势时,企业持续经营不确定上升;涉及不良趋势的指标越多,不确定程度越大。
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