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同时,突发事件不仅给公众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会对公众心理造成危害。因此,除了物质上的补偿,社会组织或公共管理部门还应当关注公众的心理,体现社会组织或公共管理部门的人性关怀。
4.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
当一个突发事件处于超负荷状态时便会造成一种资源的稀缺,从而促成另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这叫做突发事件的连带效应。当突发事件从原始的地区逐步扩散,便会产生突发事件的溢出效应。
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突发性灾难引发的全球性危机出现增长趋势。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以人类社会整体力量战胜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必要的政策。
危机管理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预防和管理各种各样的危机和灾难一直是联合国长期以来所致力于的事业。联合国的人道事务协调办公室、联合国难民事务各级委员会、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直接介入危机和灾变的管理。在国际层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直接代表联合国协调危机管理事务,国际形象组织、国际粮农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和国际红十字联合会也介入国际和地区性的危机管理。
在2005年3月的印尼地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际力量在突发事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突发事件发生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援助组织就迅速向灾区派遣了130多名救援人员,主要从事医疗救护和营救幸存者的工作。至3月31日,世界粮食计划署已在尼亚斯分发了2吨食品,包括大米、食用油、罐头等。其他国际组织、印尼政府、印尼民间企业捐献的物资也陆续分发。其他国家政府也纷纷参与援救,在得知灾区缺少掘土设备后,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已经出动C-130“大力神”运输机,紧急提供相关设备。新加坡派出150人参与救灾工作,包括直升机驾驶员、3架契努克直升机、医疗团队和民防部队灾难拯救小组队员。而我国政府也向印尼政府提供了50万美元的现金援助,用于印尼政府开展的救灾工作,并帮助印尼建设海啸预警平台。
由此可见,国际力量在这次突发事件管理中给予印尼政府巨大的帮助。在这个变得更加相互依赖的世界中,我们的政府也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在突发事件管理方面的合作。在突发事件管理上,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
六 公共管理机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政府是对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进行指导、管理、协调、监督、保卫和服务等各种职能的上层建筑部门。广义的政府,包括行政、立法、司法以及其他代表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各级机构。当今世界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作为公共管理机构的政府如何提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控制事态、降低损失?如何做好与民众的沟通、维护国家长远利益和政府公信力?这是公共管理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政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提高政府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必要性
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这就是社会的“不和谐”音符。除了自然原因,社会因素很多。目前,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最不稳定的时期,是各种利益矛盾最容易激化的时期,也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期。最深层的原因就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和资源有限性及资源利用技术的落后性之间的矛盾,我们有限的资源在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及发展需要上显得更具有差距。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导致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转移、整合,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随着国内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经济秩序调整,人们在心态上失衡,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解体和信仰危机的出现;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及国际极端势力的发展。这些新的问题的存在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所以,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建立旨在保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反应迅速、应对有效的突发事件管理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时代性新课题。
2.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1)从政治统治职能到社会管理职能。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有助于实现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政府职能即政府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和功能,政府职能具有双重性,即政府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职能主要是围绕着对内对外如何巩固国家政权展开,而社会管理职能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和平时期,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后者更为重要,更加接近民众利益和意愿。这就要求政府职能中心要向后者转移。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大小、强弱,都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灾难,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保护国家安全,都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助于政府更好的监测、预防、应对突发事件,制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或控制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减轻灾害损失,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