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危机公关

在危机管理中往往将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束之高

发布时间:2021-10-07 10:18   浏览次数:次   作者:admin

  的管理层表示,生产线将会在1周之内恢复,并且优先供应两大移动电话商。

  面对飞利浦失火的消息,诺基亚与爱立信的反应大相径庭。诺基亚立即派人奔赴飞利浦的芯片厂,监督有关善后事宜。在与飞利浦高层的数次会谈中,诺基亚高层表现出强硬、积极的态度,要求飞利浦把各工厂的生产计划全部拿出来,尽一切努力寻找可以挖掘的潜力,让飞利浦无法忽视。飞利浦随即安排位于上海和荷兰的工厂为诺基亚生产1000万个Asic芯片。

  在大火发生以后的2周之内,诺基亚还动员了30多名欧洲、亚洲和美国各地的经理与工程师一起讨论解决方案,重新设计了芯片,使得日本和美国的其他工厂也能制造。他们寻找到日本和美国的其他供应商承担生产几百万个芯片的任务,从接单到生产只有5天的准备时间。

  与诺基亚不同的是,爱立信在得知火灾的消息之后,管理层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没有人认为这场火灾有什么了不起。与飞利浦最初预想不同的是,到了3月底,芯片厂仍无法正常运作,恢复正常生产恐怕还要拖上好几周的时间。直到4月初,爱立信才发现此事非同小可,但却已束手无策。因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爱立信为了节省成本,简化了它的供应链,基本上排除了后备供应商,没有其他替代供应商可以作为紧急补充货源。在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时候,由于短缺数百万个芯片,爱立信所投产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手机无法推出。

  由于对危机反应迅速,诺基亚的原料供应及时,手机生产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爱立信却因芯片短缺而遭遇重创。虽然在飞利浦火灾事件后,爱立信改弦易辙,重新与其他供应商签订了生产合约,但由于反应迟缓而流失的4亿美元的收入却再也无法挽回。再加上营销和其他管理方面的问题,2000年爱立信手机部门总共亏损16.8亿美元。诺基亚从爱立信的手中抢夺了3%的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27%扩大到了30%,爱立信则从12%下降到9%。2001年1月26日,爱立信宣布退出手机市场,这无疑是将制造手机的丰厚利润拱手让人。

  5.避免企业破产

  据材料显示:1970年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现在有1/3都已经销声匿迹。在欧洲和日本,大大小小的公司平均寿命只有12年。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少100年以上的长寿企业。事实表明,只要企业能够有效实施危机管理,就能够化险为夷,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危机营销管理的原则

  矿难频发、环境污染、产品安全、个人情感、事业挫折……从政府部门到商业企业,从公众人物到平凡百姓,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已不能脱离开危机的影子。危机公关和危机事件的应对已成为企业管理者们不可回避的挑战,危机管理也成为继市场营销、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等传统课题之后又一企业管理热点。没有经历过危机考验的企业不算是真正成功的企业,没有危机意识的人更可不能成为优秀管理者。那么,危机管理究竟要遵守哪些原则呢?

  危机营销管理6原则:

  1.事先预测原则

  危机应对的预见性原则首先体现在组织必须对可能发生危机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做出事先预测和分析,制定全面、可行的危机预案和计划。将危机消灭在产生前,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

  危机预测原则还体现为危机事件发展前期决策者对态势的把握。在危机发展初期组织决策者必须要能够准确判断危机发展态势、影响程度和社会公众的反应,从而将危机控制在萌芽期,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这是危机管理的次一层境界。

  2.迅速反应原则

  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原则覆盖两个方面。首先,组织内部对于危机事件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早发现、早通报,便于高层尽快掌握了解真相、做出决策。绝对不可推诿扯皮,贻误战机。

  在对外沟通方面,速度第一原则显得更为重要,及早向外界发布信息既体现出组织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姿态,又可以平息因信息不透明而产生的虚假谣言,赢得公众信任。同时,在危机发生后第一时间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公关,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分解组织的外部压力,有利于危机的妥善解决。可以说谁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谁就掌握了主动。

  3.尊重事实原则

  任何组织在处理危机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妥善解决危机的最根本原则。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错误。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说,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向公众表现出充分的坦诚,才能获得公众的同情、理解、信任和支持。

  对于处于危机风波中的企业来说,最大的致命伤便是失信于民,一旦媒体和公众得知企业在撒谎,新的危机又会马上产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违背尊重事实原则弄虚作假、封锁消息、愚弄公众,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进一步加重危机的负面作用,乃至给组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承担责任原则

  危机发生后,公众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感情问题。无疑,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危机事件往往会造成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冲突激化,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谁是谁非,组织应该主动承担责任。

  目光短浅的企业,为了保护自身、获取短期利益,在危机管理中往往将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束之高阁,最终却为之付出巨大代价。而

热门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