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网络公关

没有人能在犯下弥天大罪以后逍遥法外

发布时间:2021-11-10 10:34   浏览次数:次   作者:admin

  ,在短短的10天时间内就在新浪微博上出现了13万次。

  在2011年3月23日的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律师路钢辩称药家鑫杀人案是一起交通肇事转型的故意杀人案件,药家鑫是一念之差,属于“激情杀人”。

  “激情杀人”一经律师说出,新浪微博便开始炸锅了。几乎与案件审理同步,新浪微博网友就开始表达了各自不可遏制的愤怒。

  @ccyes:药家鑫激情杀人,不是案情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社会法律出了问题。

  类似的的观点引发了微博网友的共鸣。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庭审当晚的央视“新闻1+1”节目中,谈到药家鑫案件杀人的心理成因时,说了一句“药家鑫连捅8刀杀人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引发了网友的再次愤怒。

  @张孟: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或者站在什么立场,李教授要为药家鑫开脱?

  一个“激情杀人说”的辩解本就让网友忍无可忍了,现在又突然冒出一个“钢琴动作说”,无疑会引发巨大的网络声讨浪潮,央视的这个相关视频被网友们在微博上转发出来,网友们不无伤怀地说:“弹钢琴的惹不起!”

  网友@那是刚深刻感慨:“专家们再次挑战我们的智商了!”

  可以想见,李教授在4月前后所受到的网络舆论压力可能是她这一生都不敢想象的。

  此后,北大教授@孔庆东激情震怒的节目视频也被网友转发了出来。

  @孔庆东:以后杀人不用偿命了,只要装可怜,只要有大学文凭,只要找个专家说话,就可以免死了,谁在为弱者说话?谁在为受害人说话?

  网友@黑熊江所发布的孔庆东批评药家鑫案件的视频,直到今天都还有人在转发,在评论,在唏嘘。6595次的转发,依然还未停止。

  著名音乐制作人@高晓松在4月17日的微博上写道:

  @高晓松:朋友问我怎么看药家鑫案?我说即便他活着出来,也会被当街撞死,没死干净也会被补几刀。人类全部的历史告诉我们:有法有天时人民奉公守法,无法无天时人民替天行道。至于有人能一手遮天,那纯属杞人忧天……

  高晓松的帖子发布出来之后迅速被网友转载,并在转眼之间转发过万,今天去检索这条微博时,他的总转发量已经达到53950条之多。

  这个事情到后来之所以再次发生“戏剧性逆转”,完全依赖于微博环境下的“协同影响力”,根据我们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将药家鑫杀人事件的相关数据整合起来,大约有不少于3000万名网友参与了对被害人的声援。

  同样的,发生在重庆的“李庄案第二季”也是典型的“协同影响力”与“权力影响力”的再次博弈。

  2011年4月19日,时隔一年有余,已经失去律师执业资格的原北京律师李庄,再次现身重庆法庭。

  他被指控妨害作证罪,这一罪名也被业界称为悬在律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实际上,李庄案前刑中就有此罪。

  2009年12月12日,因在代理重庆龚刚模涉黑案中涉嫌伪证罪,时为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律师李庄,被重庆市公安局拘捕。2010年2月9日,重庆市第一中级法院终审判决李庄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成立,处1年零6个月刑期。此案的再次开庭,遭到以@斯伟江为代表的律师界的全面阻击。跟药家鑫案相似的是,一边有传统媒体的大力造势,一边是微博平台的全面阻击,最终致使“重庆检方当庭提出对李庄撤回起诉,获得重庆市江北区法院裁定准许”。

  药家鑫事件,如果没有微博上的“协同影响力”的存在,而仅仅只是张显,只是孔庆东,只是高晓松,怕是难以获得巨大逆转的。药家鑫事件,正是基于微博同构起来的、独特于其他各种媒体之外的“全民互动”才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反响,才使得案件走向正常的判决轨道。

  可以这么说,一个21岁少年的“激情杀人”案,几乎引发了全社会的“公平关注”。微博面前,没有人能在犯下弥天大罪以后逍遥法外,即使“你爸是悟空”,也会在微博上显出原形,因为,微博上有一个令所有坏人心惊胆寒的力量——协同影响力!

  众目睽睽,道路以目。这个力量已经在微博上多次显现。

  假设这两个案件的审理都是发生在2008年以前的,那么两案的判决结果很有可能不容乐观。

  环境协同下的舆论洪流

  “环境协同”这一概念,在微博上大多以“公共情绪”为表征,如郭美美事件。如果此事不是涉及到大众公益和全民良心,那么,这个事件的传播肯定不会像如今这么大,也不可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轰动一时的7·23事件,也是这类协同的著名标本。

  如果多数人为某一件事情而临时主张,那么,这个被协同起来的“环境”就会迅速形成,比如药家鑫事件,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主张“杀”——宣判死刑,那么这个呼声便会随着协同人数的增多而形成“舆论洪流”。

  我相信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人都不敢对“舆论洪流”置若罔闻。即使你是国家领袖,这样的洪流也会让你措手不及。

  最近发生的“脊梁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某文化机构,为牟取私利,就仗着某个部委的招牌给著名主持人倪萍颁发“中国脊梁奖”。这个事件对网友的触发主要基于两点:1.中国脊梁在5000年文明史上从来都是个奢侈品,5000年文明,能数得出的“脊梁”不会超过100个。而2011年,这个机构竟然一次性生产出“8个脊梁”,如此荒谬的“脊梁奖”必会遭遇网友的嘲弄和批评。因此,倪萍注定要成为这个事

热门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