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红房子公关策划股份有限公司
愎欢嗟墓丝驮敢馕庋募际醮葱轮Ц陡呒邸R愿咛泄裉煲丫侨澜绲谝桓咛蠊恕>┗Ω咛颖本┑缴虾V灰?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京广高铁从北京到广州也只要9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但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等中国的高铁仍然并不是今天全世界最快、最先进的高铁技术。事实上,全世界早就有的磁悬浮高铁技术,要比我们今天国内的轮轨接触式高铁先进很多:中国目前的高铁都是轮轨接触式技术,人们是能够听到噪声的,但如果是磁悬浮高铁的话,列车是悬浮在空中的,与铁轨不接触,所以不但可以速度更快,而且没有噪声。
事实上,磁悬浮并非新技术。早在1934年,德国的赫尔曼·肯佩尔就申请了磁悬浮列车这一技术的专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磁悬浮列车系统在德国经过多次测试和实施运行,技术上已趋成熟,已具有建造运营线路的水平。
然而,在发明磁悬浮技术的德国,直到今天也没有建立起来磁悬浮高铁商业运营线。世界上唯一的一条磁悬浮商业运营线,反而是在中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上海浦东地铁龙阳路站)。我曾经在上海亲自去乘坐过一次磁悬浮高铁,当时感觉就像过山车一样,列车速度在非常快的时间里(一两分钟),就能够从零提高到430公里/小时。试想一下,如果中国能够推广这样的磁悬浮高铁技术,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左右的距离,只需要2个小时多就能到达,几乎可以和飞机媲美(甚至可以快于飞机,因为中国的飞机航班经常晚点)。那么,为什么中国不在全国建设磁悬浮高铁?
原因很简单,磁悬浮高铁成本太高。成本太高就会导致价格太高,最终将导致没有足够多的乘客,因此商业上不可行。2002年12月31日,上海磁悬浮项目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这条空前快捷的交通线,造价成本也空前高昂,其建设投资高达约100亿元人民币。因此,上海磁悬浮票价也不菲,开通运营时的票价就高达单程75元人民币。由于距离短、票价贵,而且大多数机场旅客都有较多行李,对于他们并不方便(到了地铁龙阳路站还需要转乘地铁),上海磁悬浮经营惨淡,每天客流量仅两三千人。以此计算,上海磁悬浮每年收入仅仅为1亿元左右,而其利息费用、运营成本和维修成本每年都高达几亿元。因此,上海磁悬浮每年运营亏损几亿元,更不用说偿还100亿元左右的投资了。
有意思的是,为了扭转上海磁悬浮商业运营的失败,上海市政府在2004年11月25日提出追加投资,计划将磁悬浮线路延长到175公里外的杭州,并于2006年3月获得国务院批准。这一项目如果建设,当时大约需要另外投资350亿元。
把磁悬浮延长到杭州真的能扭转亏损吗?答案不言自明。全球目前尚没有一条商业上成功的磁悬浮线路。上海磁悬浮的100亿投资已经无法收回,将其延伸到杭州后,很可能的结果是新投入的350亿元也覆水难收,亏损更大。所幸,在社会各界的质疑声中,沪杭磁悬浮最终没有开工建设。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而言,技术绝对领先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企业的成功。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顾客愿意接受和买单,技术再领先也没有意义。也正因如此,很多高新技术例如攀登月球、探索太空等,基本上只能由政府、大学、研究所等非营利机构去研究,而没有企业会去花钱研究。
(二)
营销和创新,究竟哪一个更重要?刚才说到,即使技术上领先全球,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顾客愿意接受和买单,企业还是避免不了商业上的失败。反过来,即使没有技术创新,只要企业拥有优秀的营销能力,品牌能够不断地创造顾客和保留顾客,仍然可以百年长青。
以可口可乐为例,还是100多年前的那个饮料,并没有什么创新。在全球品牌排行专业机构Interbrand每年发布的全球100强品牌排行榜(Interbrand 100 Best Global Brands)中,可口可乐一直保持着全球前三的殊荣。只要顾客喜欢它,没有创新又何尝不可?同样,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这些企业也没有什么高新技术。但是,每天数以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消费者都离不开它们。在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中城办公区,星巴克几乎已经成为街店,每100米左右就有一家星巴克。然而,即使这样高的密度,仍然无法满足当地众多上班族的巨大需求。每天早餐的时候,几乎每家星巴克咖啡店里都有十个人以上排着长队。
历史上,可口可乐也曾被迫进行创新,并险些遭受重创。20世纪80年代初,可口可乐在饮料市场的领导者地位受到了竞争对手百事可乐的挑战。当时,百事可乐展开了“百事挑战”的营销攻势:在不告知参与者正在拍广告的情况下,请他们品尝没有品牌标志的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然后让他们说出哪一种口感好,整个试验过程全部直播。结果几乎每一次试验后,品尝者都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在这种情况下,1984年百事可乐推出“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的广告,感染力显得特别强,也使可口可乐感到危机重重。
为了应对百事可乐的攻击,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投入巨资开发一种新口味的可乐。经过大量投入,一种新的可口可乐(New Coke)研发出来了。新可乐研制出来之后,可口可乐公司出资进行了大规模口味盲测,全美13个最大城市约20万名消费者参加了测试。结果,55%的品尝者认为新可口可乐的口味胜过了原来的可口可乐,也胜过竞争对手百事可乐。
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乐公司时任董事长郭思达(Robert Goizueta)在纽约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经过99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放弃传统配方,原因是现在的消费者偏好口味更甜的饮料。为了迎合这一需要,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更改配方调整口味,推出“新可乐”,原配方的可乐将同时停止生产。郭思达当时甚至说,这是可口可乐有史以来做得最有把握的一件事。
然而,事与愿违。新可乐面市后两个月,销量远远低于预期,而公众和瓶装商的抗议和抵制却愈演愈烈。为什么巨资研发的新可乐最后却惨遭失败?因为消费者喝的不仅仅是一种口味,而且是一种情感。可口可乐原来的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那种情感、那种感觉、那种象征,在新可乐之中都不复存在。有的顾客甚至抗议称可口可乐是美国的象征不能随便改,有的顾客则威胁说将永不再买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还有许多消费者开始寻找已停产的经典可口可乐。
最终,在新可乐推出第77天后,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重新推出原来的可口可乐,并宣布完全摒弃新可乐。可口可乐花费了上亿美元推出来的新产品,最后以失败收场。
由此可见,只有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创新才有意义。任何创新,只有顾客愿意接受和买单,才有意义。如果不是顾客需要的创新,反而有可能将企业拖入泥潭。
营销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没有之一
究竟什么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2013年3月,我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营销大师诺埃尔·凯普教授一起在《清华管理评论》上联合署名发文,指出:“市场营销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企业最核心的职能。没有之一。”
这样回答,不是因为我们是营销学教授,而是因为,顾客决定了企业存在的意义。没有顾客,任何企业都将无法生存,因为只有顾客为企业贡献收入和利润,而市场营销正是企业创造并保留顾客的能力。
德鲁克曾说过,“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从它的目的开始。任何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并且仅仅只能是顾客,通过愿意为一个商品或服务买单,将经济资源转变为财富,把物品转变为商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市场营销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企业最核心的职能。没有之一。
想想任何一家刚刚创立的小企业,可以没有研发人员,没有财务人员,没有人力资源人员,但唯一不可缺的,就是寻找顾客和获取收入的营销人员。这些小企业的创业者往往自己就是营销人员,他们努力寻找并服务顾客,因为他们打心底里知道,找到愿意买单的顾客才是企业最关键的任务。
随着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