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药企招聘公关
友商”开启了群黑模式,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为“青年良品”,其从性价比出发,反复强调别把钱花在手机上,以此来吸引品牌发烧爱好者和学生族:(80)别把钱花在手机上,世界这么大,应该去看看;别把钱花在手机上,去战斗吧,皮肤压制闪耀三路;别把钱花在手机上,买辆单车,骑行天涯;别把钱花在手机上,寻一处清净,听听好时光;别把钱花在垃圾上,青年良品,诚意之选。这一“比较”的演绎手法引发了公众关注、热议、转发的同时,也引发了些许争议。
图7-7魅蓝海报“别把钱花在手机上”系列海报
资料来源:王君亚.魅蓝手机文案系列,到底多能给自己找事儿?[EB/OL].中华广告网,[2015-06-04].http://www.cnad.com/html/Article/2015/0604/20150604112359508.shtml.
八、跨界
“跨界”信息诉求是指运用其他品牌的特质来赋予或者提升自身品牌的这一特质。当品牌自身的某些特质不明朗、给公众印象不深刻时,可以运用和某些强大品牌的联合,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组合拳,来背书自身的这一特质。可以说,跨界信息演绎,不仅可以给品牌注射全新的活力,也可以让合作的品牌共享客户群体。跨界对于品牌的最大益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跨界营销的七大原则见表7-3。(81)
表7-3跨界营销的七大原则(82)
资料来源:单宇.成功案例看跨界营销如何操作[EB/OL].推1把,[2014-04-23].http://yingxiao.tui18.com/201404/2361668.shtml.
如果说,2013年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元年,那么,2014年就是跨界与颠覆的元年,当二者结合起来,用互联网思维做跨界营销似乎也风生水起:(83)比如“喝蒙牛赢取滴滴打车红包”的广告似乎一瞬间就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蒙牛与滴滴打车,一个是极具市场号召力的乳业品牌,一个是用户数超过1亿、日订单量超过500万的移动出行信息平台,二者强强联手形成了1+1>2的跨界整合效应,不得不说掀起跨界合作的热潮。又比如,陆金所俨然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老大哥,玩起“跨界营销”来也丝毫不含糊,与国内知名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达成了合作,“罗胖子”更是夸口要和陆金所把金融做成“有温度的东西”,并针对《罗辑思维》的会员推出了“送别礼”。抢到这份“礼物”的用户是否真正感受到“春天般温暖”我们不得而知,但双方的合作却是一次可圈可点的跨界营销案例。
研读专栏
信息设计中的信息组织逻辑(84)
张迪
进入信息化时代,一切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每天都在不断接收、处理大量的信息,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是不断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呈现形式,同时也无限扩展着信息的内容、数量。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信息疲劳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促使信息科学在近年来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信息的合理组织以及有效传达。信息设计——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下有着越来越多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关于信息设计
“信息设计”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平面设计领域被提出,随着IIID和IDA两个组织的成立,其概念得以巩固、发展和延伸。信息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对数据的合理组织与呈现,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换言之,信息设计关注的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提升信息传达的效率和准确性。信息设计起源于设计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自身独特性的跨学科交叉领域。由于“信息”本身就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信息设计的研究自然涉及了多个学科且跨度极广,包括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在内的相关领域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和信息设计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过,不论是从关注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还是受众的良好体验,信息设计始终没有脱离设计学科中“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而这些年来在设计学科当中与信息设计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的确,设计学科所涉及的现有理论与方法当中,关于如何通过合理组织实现更有效的信息传达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相关学科还很少。其他一些学科例如:信息管理科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从不同角度在信息组织的问题上都有一些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虽因侧重点、出发点不同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确实值得设计学科在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参考借鉴。同时,从设计学科角度研究分析信息组织的问题时应当更加灵活,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注重不同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优势能使其在指导信息设计实践上有更大价值。
二、信息组织逻辑
我们平常在各种场合谈论、提及的“大量的信息”其实很多情况下所指的只是零散的、没有价值的数据或碎片化的信息。这些通过调查、分析、监测或是用户创造所生成的数据,很多时候因为不具备足以用于沟通和理解的条件,对于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转化以及展示,赋予这些数据意义,使其成为有用的信息。如果把信息设计的过程简单分解为“信息组织”和“信息呈现”两个阶段,我们看到的产出常常是“信息呈现”这部分工作的直观体现。事实上,尽管直接被用户看到的是信息呈现的结果,他们甚至几乎不会意识到信息组织系统的存在,但信息的组织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理解和体验。
美国历史学家Hayden White(海登·怀特)说过——理解的源头就是分类。信息的组织过程可以理解为通过将零散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类、分组,再以某种结构化的形式将它们有规律地重新组合排布的过程。零散的数据各自都有着多个方面的属性特点,这些属性的集合能反映出该数据的整体特性。但在对数据进行组织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以它们的某些属性特点作为依据,并依照这些属性特点的相似性或其他关联特性来进行信息组织,通过整理、编排形成有规律的、具有整体性的体系。而信息组织逻辑就是指系统中所提炼采用的那些属性特点的关联性规律。
关于信息组织逻辑的具体形式,已经有很多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有所提及。Richard Saul Wurman说过,尽管信息是无限的,但组织信息的方式是有限的。他在其著作《信息焦虑》中提出了LATCH的信息组织方法,即以:位置、字母表、时间、类别、层级作为组织信息的逻辑依据。而Nathan Shedro将LATCH的五种组织原则扩展为7种,即:字母表、位置、时间、连续体、数字、类别、随机。Richard认为LACTH的五种方法几乎可以运用在任何信息组织当中,而Nathan则强调他提出的七种信息组织原则只是作为启发性指导,他鼓励人们多尝试探索,力图找寻更优的方法去组织信息。此外,在Peter Morville和Louis Rosenfeld所著的《Web信息架构》中,将信息架构组织系统可采用的组织体系分为了精确性组织体系和模糊性组织体系。类似字母表、位置、年表(时间)等能讲信息分成定义明确的区域和互斥区域的客观依据就属于精确性组织体系,而模糊性组织体系则依照更为主观的逻辑对信息进行分类,如主题、任务、用户、隐喻等。Peter和Louis认为信息的搜索通常是具有重复性和交互性的,因而模糊性组织体系虽然更复杂和不稳定,但却是设计实践中更有用更重要的。辛向阳在其行为逻辑理论中提出:以“合理组织行为作为决策依据”作为“行为逻辑”,而“强调物的自身属性合理配置的决策依据”可称为“物理逻辑”,这两种具有典型差异的决策依据也可以作为信息组织逻辑的重要参考,尤其是以行为逻辑进行信息组织为设计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很多情况下能比以常规物理逻辑进行信息组织有更好的效果。
三、信息组织逻辑与体验
对于任何一组数据或信息,我们都有不止一种逻辑方式对其进行组织,从而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用户在理解或是与这些信息的交互过程中的体验也会因为信息组织逻辑的差异截然不同。由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设计的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