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重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
最早出现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里,译为“公意”,即全体人民的意志。李普曼在《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 )中系统地评述了舆论并创造了舆论学。舆论的定义在国内外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是普遍认为舆论是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是单种意见的集合。舆情是零散的,非体系的,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反映。舆情聚集时有可能转化为舆论,因此舆情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
(1)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刘建明《基础舆论学》)
(2)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喻国明《中国民意研究》)
(3)舆论是群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综合。(《美利坚百科全书》)
(4)舆论乃为民间所持守的政府要仔细听从和考虑的意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凯伊《舆论和美国民主》)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人们对于特定问题所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李良荣《宣传学导论》)
(6)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
(7)舆论是用富于情绪色彩的语言发表的态度、意见及其相伴随的意象与思想所构成的,显示出一种在心理上有制约作用的共同意见。(林秉贤《社会心理学》)
(8)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9)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重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10)舆论通常是指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信念和态度。(美国《政治分析词典》)。
以上看法基本包含了一个普遍共识:舆论是多数人意见的反映。
三 舆情
舆情思想在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中占有重要地位,古典舆情思想的核心是顺民心,让民众的情绪和意愿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和实现,民为本、察民情、达民声、重民意,古典开明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相关论著中对现代的网络舆情有着深远影响和启示,“载舟覆舟论”、“民贵君轻论”以及重民、顺民、利民、得民的“民本论”思想等。
“民为国本”思想最早出现于《尚书·五子之歌》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人所欲,天必从之”;孟子认为,民众是社会中最值得重视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予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看重老百姓,要顺从民意。“有社翟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荀子·王制》)以及著名的“防川论”——通达民声、疏导民怨;“鼻息论”疏通郁结、广开言路、畅通舆情;关系国家大计应使公议无不上达,一隅之偏听,一室之近听,一堂之公听,天下之广听才能使私议止息,天下大同。
“舆情”一词最早在唐朝出现,而“舆”字出现于春秋末期,本义指车厢,也指造车的人,“舆人”指造车匠,后指与车有关的车夫、差役、小官吏等。“舆人之议”、“舆人之谤”、“舆人之谋”用来表示人民的意见、言论。
《论语》里有“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南唐李中在其诗《献乔侍郎》中写道:“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北宋秦观也在写予苏轼的赋《与苏公先生简》中提到:“伏乞为国自重,下慰舆情。”综上所述,“舆情”的意思均指百姓的看法和意见。《新华字典》将“舆情”解释为群众的意见和态度,《辞源》将“舆情”解释为民众的意愿。王来华认为舆情指在社会空间中,围绕某一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2]
广义上讲,舆情指管理者在决策中所涉及的关乎民众生活、社会生产、民众中蕴含的知识和智力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对社会客观实际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3]也就是民众的全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
本书认为,“舆情”即是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事件的公开意见、态度和情绪的综合表达。
四 微博舆情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使用最广泛的媒介工具,应用便捷、功能强大,使得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所引发的具有一定影响力与倾向性的情绪、态度、意见或言论凭借微博这一媒介得以及时表达[4],微博舆情,即是集合社情民意的多样看法在微博这一载体上的反映。
五 引导机制
引导即带领,使跟随。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傅承为江夏守,有一双鹅失之三年,忽引导得三十余头来向承家。”《南史·王僧辩传》:“有群鱼跃水飞空引导。”汉王充《论衡·自纪》:“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宋文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