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一期
也离不开创新。从刚开始“不知道发什么内容”,到现在成为“媒体第一博”,创新一直伴随《新周刊》微博的发展。2010年3月26日,《新周刊》结合自己的特点,适时推出了“早安帖”(见图9-4)、“晚安帖”,即在早上8点和晚上12点分别发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向粉丝道一声“早安”和“晚安”。这一做法迅速得到了粉丝的好评,有的粉丝甚至要等到看到《新周刊》发的晚安帖才结束一天的微博生活。现在,“早安帖”、“晚安帖”已经成为《新周刊》转发最多的帖子之一,《新周刊》也由此进入了微博的“转发达人榜”。《新周刊》的创新还体现在微博直播方面。2010年4月15日,《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就在微博上直播了其执行总编封新城在北京的一次演讲。
图9-4微博上著名的早安帖由《新周刊》首创
不仅如此,当其他传统媒体还在对微博抱着观望的态度的时候,《新周刊》开创性地全面报道了微博。2010年第一期,《新周刊》以“微革命:从推特到新浪微博”为专题,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微博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同时,在2010年6月,《新周刊》还把微博搬上杂志,做了一期“写给残酷社会的100条微博”的专题,邀请一些名人和草根一起为这个残酷社会写100条微博。这一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反响,微博知名博主如潘石屹、蔡康永等都纷纷向《新周刊》投稿,这样,杂志读者会去关注微博,微博读者会去购买杂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媒介的融合。《新周刊》这样创新的举动成为微博和传统媒体结合的典范。《新周刊》微博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2011年1月20日,《新周刊》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第一次发起了投票活动。第一个投票活动是关于航空的:你最喜欢的航空公司是哪家?这个投票选题与《新周刊》新锐的个性有些不太协调,但毕竟属于创新之举,值得肯定。《新周刊》一直以来坚持的创新精神还会给其粉丝带来哪些惊喜呢?我们拭目以待!
6.注意微博细节的把握
《新周刊》在微博上的成功还在于细节上的把握。从背景的设置,到微博图片的选择,再到发帖的时间与频率等,无不透露出《新周刊》在微博上对细节的严格把握。由于新浪微博的背景可以自行设定,《新周刊》就使用了一个巨大的“锐”字作为背景,同时“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一行字正好落在在微博主页上方,从视觉上给了登录其页面的粉丝一个独特的感受。同时,《新周刊》在勤奋发帖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发帖频率。发帖太多会被认为是“话痨”,发帖太少,又不能施展足够的影响力,我们通过应用软件分析发现,《新周刊》平均每天发微博16.9条,这个发帖量是个比较适中的数字。另外,《新周刊》特别注意图文并茂,《新周刊》现在的微博几乎每一条都有图片。因为在微博中,含有图片的“占地”空间相对要大,也就更明显,更容易被受众注意到,带有图片的微博可以使受众对内容在态度的认知层面上加强。同时,图片也弥补了因文字数量少导致的描述事件不够全面的缺陷,可以帮助受众理解事实。在图片类型的选取上,《新周刊》的图片有时候是摄影作品,有时候是新闻照片,有时候是漫画,这样就保证了图片的多样性和观赏性。不仅如此,《新周刊》也特别尊重微博的消息来源。《新周刊》的很多微博并非原创,很多是以《新周刊》的视角从别的媒体网站上搜寻出来的,在这些微博的最后,《新周刊》都会注明消息来源,这一举动也为《新周刊》赢得了尊重。是正是对这些细节的苛求,让《新周刊》在微博上获得了极高的人气,成就了“媒体第一博”的美誉。
9.5努力方向
1.加大其他微博平台的投入
我们发现,目前《新周刊》还没有进驻除新浪微博之外的其他微博平台,尽管目前新浪微博确实是人气最旺、影响最大的门户微博,但是中国微博市场的未来格局还不明朗。搜狐的张朝阳亲自上阵,狠抓搜狐的微博业务;腾讯坐拥5亿QQ活跌用户(张驰.腾迅QQ同时在线用户数过亿引发热议[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03-15(C8).),实力不可小觑;网易也利用其庞大的邮箱用户狠推微博业务。所以说,很难说中国微博的未来还会是新浪独占鳌头。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微博平台上一同推出《新周刊》微博账号并不会大幅增加运营的成本,甚至可以利用软件一键把微博同时发在多个平台上,这样,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了《新周刊》的影响面。因为,毕竟各大微博的用户群体会有不同差异,《新周刊》也多了一个与其受众的交流机会。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会有操作上的难度,比如,要最大化《新周刊》在其他平台上的影响力,最好《新周刊》的主创人员也在这些平台上开通账号,而每一个人由于精力有限,要管理很多账号,并保证每个账户的活跃度与互动性有较大难度。但是,综合考虑,进入多个平台仍然是《新周刊》的最好战略选择,因为这样保证了《新周刊》这个新锐的品牌最大限度地覆盖微博受众。
2.充分利用微博的影响力,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微博营销
媒体在微博上能做的事情是非常多元的,微博的开放平台让大量有价值的第三方应用进入,充分利用这些不同的应用程序对增加互动、提高影响、创建微博媒体品牌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发现,《新周刊》的微博成功主要基于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