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TCL的深度分销方式
口彩电的价格落差就是生存空间,有了足够大的生存空间企业就能站稳脚跟。而且能够迅速付诸行动,仅仅一二年时间,从无到有,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生产与销售体系。1992年,推出首批71cm(28英寸)TCL彩电。
值得称道的是:第一,敢于利用政府首开的且无人问津的“拨改贷”政策,获取必要的足够多的资金。第二,把一些地区的分销商变成TCL的销售分公司,并依靠分公司平台连接更多的零售门店,构建起一个初具规模的分销与零售网络。第三,先是租用厂房和生产线加工TCL彩电,后来与长城集团合作扩大产能;1996年兼并香港陆氏集团的彩电项目,1997年与美乐集团合资组建“TCL美乐电子有限公司”,建立TCL的生产基地。第四,从彩虹集团获取准入市场的资格,等等。一句话,按照整体战略意图,以合作共享的姿态整合资源,迅速构建一条以我为主的产业价值链。从1992年到1996年,TCL产销量持续增长,市场份额名列第三,成为彩电业的一匹黑马。
1997年年底,在四川长虹图谋获取50%的市场份额时,TCL无论在资源要素上,还是在体能规模上,都无法与此抗衡。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长虹拥有100亿自有资金,是上海证券市场当红的龙头老大。证券业的大鳄们认定,长虹的股价将步入长期上升通道。意思是,买下长虹股票稳赚不赔,且升值空间不可估量。长虹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地位远远超过TCL。还有,长虹地处两弹一星的基地,科技人才资源极为丰富,在那里集聚了一群研发、工程和生产的技术精英。
2.TCL的深度分销方式
对TCL来说,要想抵抗长虹的攻势,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构建不同于长虹的商务活动方式,依靠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依靠“系统的结构性功能”而不是“单项要素资源”抗衡长虹,这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深度分销方式”。
当时本土彩电企业,大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独立的研发能力,无法在产品及其技术层面上确立性价比的相对优势;也难以在生产活动领域建立低成本优势超越长虹。1997年,长虹的产销量超过紧随其后的康佳、TCL和创维的总和。TCL的销售总额为54亿,产销量不到200万台,不及长虹的1/3。因此,只有在商务活动领域寻找长虹的破绽,构建以弱制强的机会。TCL相信大有大的难处,再强大的企业总会有薄弱环节。何况“军转民”以后迅速庞大起来的长虹,缺少足够的积淀和时空上的考验,不会比动物世界的恐龙更强大。TCL将士们的口头禅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思路决定出路”。TCL并非等闲之辈,尽管同属国有企业,但却享有民营机制上的一切好处。另外还有与生俱来的禀赋,一言以蔽之“销售”。不仅善于把产品销售出去,还善于把一种想法推销出去。可以说,商务活动领域是TCL的长处所在,在那里集聚了一大批懂经商、会经营、头脑灵活的商务精英,而且个个都是久经商战的百战余生之人。
所谓“深度分销”,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分销”,强调的是把企业商务活动领域的触角通过分销环节,延伸到零售环节,与分销商及其零售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一般而言,生产企业只与分销商打交道,不插手分销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分销商把产品推进到零售环节,是谓“分销”。TCL采取的方式,不仅与分销商打交道,而且渗透到分销商的下属零售门店,在那里帮助零售门店主推销TCL的产品;是谓“深度分销”。
所谓“深度分销方式”,就是按照争夺市场的整体策略,与分销商及其零售门店结成一体化的关系体系,通过主推企业的产品,谋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其中涉及三个基本概念,一是确立争夺市场的整体策略,二是构建深度分销网络体系,三是建立深度分销的管理体系。三者的关系是,通过深度分销的管理体系,构建和维护分销与零售网络体系;并在整体策略的引导下,依托企业的整体力量,攻击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促使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劣势转换,创造更大的销售业绩。换言之,如果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策略,就无法确定未来的胜负及其预期的利益,从而无法吸引更多的分销商,形成长期而稳定的“策略联盟”。
3.TCL争夺市场的策略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TCL面临的是同质化竞争的格局。中国诸多企业,擅长于模仿,有样学样,导致“同质化”。包括一样的市场、一样的顾客、一样的偏好、一样的渠道,还包括一样的设备、一样的技术、一样的产品、一样的规模、一样的手段、一样的资源、一样的关系、一样的思维、一样的问题、一样的约束、一样的企图等。随之而来的是竞争不断升级,从“比较优劣”的市场竞争,到“你死我活”的企业厮杀。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的命运只有一个,要么被竞争对手绞杀,要么打败竞争对手。按照华为《基本法》的说法,“要么彻底成功,要么彻底失败,没有中间道路可走”。4P策略变成了4P大战,产品大战、价格大战、渠道大战、广告大战,还外加一个舆论大战。一句话,拼资源、拼人力、拼关系。时至今日,这种状态在竞争性行业依然没有改观。长虹在媒体上公开扬言“要清理门户”,意指要把一些弱小品牌清理出彩电业的门户。TCL对此的反应是,长虹出言不逊,说话口气很像黑社会老大。面对长虹咄咄逼人的攻势,TCL没有别的选择,要么忍气吞声、卧薪尝胆;要么针锋相对,直接夺取竞争对手的市场乃至市场地位。
当时TCL内部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主张紧随长虹之后,“炒大户、搞承兑、低价竞争”。理由是,TCL商战能力强,机制灵活,响应市场速度快;以往的经验是,跟随长虹降价、放货、冲量,占尽便宜。眼下应该韬光养晦,赢得时间和空间,来日一争高低。另一种主张降低销售重心,在长虹鞭长莫及的市场终端,构筑起受控的分销与零售网络体系,防御长虹炸坝放水,以免自己成为受害者。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深耕细作”、“网络为王”、“决胜终端”的理念。理由是,长虹有能力通过商业承兑和资本运作创造出很大的商业利差。在长虹的老家绵阳地区,它的出厂价与商业结算价是倒挂的,也就是说,长虹在出厂价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降价让利给分销商。据说长虹的商业折扣在20%以上,而TCL最多能给商家12%的折扣,康佳和创维大体相当。如果跟进长虹的炸坝放水,TCL无法保持盈利性增长的势头。而TCL拥有的全部流动资金不过10多亿元,无法支撑大规模持续降价的策略。最重要的是,一旦分销商反水,货物滞留在流通渠道,不能实现有效销售,那么简单的降价、放量、冲货,后果是灾难性的。以往分销商大量退货事件就是沉痛的教训。也正因为这个教训才促使TCL痛下决心建立各地销售分公司,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深耕细作”、“网络为王”、“决胜终端”的理念。
1998年年初,TCL最终做出决策,确立了“以TCL的速度,冲击长虹的规模”策略方针。暗合了“速度经济”与“规模经济”之争,按照钱德勒的观点,速度是规模的本质。从学理上说,TCL胜算在握。后来担心引起媒体操作,引发企业之间的纠纷,改为“以速度冲击规模”。具体的策略要点就是甩掉一级商,按照一县一户的政策,收编和笼络县级分销商或区域二级分销商,用一年的时间与3000个二级分销商结成策略联盟,并通过二级分销商控制10000个零售门店,要求每个分销商平均控制或创办3家零售门店。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垂直分销与零售网络体系”。同时,从销售公司总部到大区、销售分公司和经营部,转变为“深度分销管理体系”,对分销商及其零售门店进行组织与管理协调,包括指导、帮助、约束和激励。当时TCL销售公司总部乃至于集团领导,采取了强硬的行政性手段,要求7个销售大区按整体策略方针采取统一的行动。并明确告诉各大区总监,“不换脑子换位子”,不允许大区以任何的名义炒大户,不允许像长虹那样与经销大户或一级分销商做倒手买卖,确保整体策略的落实到位(见图6-2)。
图6-2TCL的深度分销方式
争夺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