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危机公关

成本控制状况成为企业经理层业绩考评的主要指

发布时间:2021-09-28 15:03   浏览次数:次   作者:admin

  (Thomas & Bretz, 1994) ,与各种行为控制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共同构成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而公司管理控制系统是使公司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尚志强,1998);综合平衡计分法(11)的发明者Kaplan & Norton更是将新兴业绩测评系统——综合平衡计分法——推崇为信息时代管理企业等组织的基石 (Kaplan & Norton, 1996)。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企业正常高效运转如此重要的业绩考评的研究文献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却屈指可数。

  5.1.1.1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研究状况

  从企业经理层业绩考评的发展历史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属于财务绩效考评时期,即业绩评价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根据业绩评价系统包容的财务指标种类,财务绩效考评时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基于成本的财务绩效考评时期和基于利润的财务绩效考评时期(张蕊,2001)。

  20世纪初之前,企业尚未大量出现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即发生“经理革命”,实务中并没有产生业绩考评的需要。直到1911年,美国会计人员哈瑞首先设计出标准成本制度,并在企业当中运用,至此才揭开业绩考评研究的序幕。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本控制状况成为企业经理层业绩考评的主要指标之一。

  随着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的大量出现,如何评价不同分部的经营业绩、如何分配资源成为集团公司总部在决策中最为关心的问题。单纯地评价成本控制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的发展,对此,杜邦公司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营和预算指标,其中,投资报酬率指标逐渐成为杜邦以及其他公司进行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此时,理论界却异常冷清;直到1965年,美国的Hawkins开始涉足这一“蛮荒”领域。他对拥有海外子公司的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子公司上的业绩测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公司采用相同的业绩评价方法;同时,Hawkins指出,简单移植国内业绩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远远不如在国内的效果(12)。时隔两年,Zenoff另外选取了30家总部在美国的跨国公司,调查访问它们的财务总监,结论是跨国公司很少关注对海外子公司的业绩评价,首要关心的往往是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相应的现金流量,长期获利能力则摆在第二位(13)。到了1969年,Maurial对50家大型跨国公司的调查也发现,跨国公司国内业绩评价方法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海外经营中,而且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销售利润率 (profit on sale)(14)。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样本重复上述三位学者的研究方法,对跨国公司的业绩评价系统进行了调查 (Mclnnes, 1971;FERF,1971;Robbins & Lessig, 1979;Morsicato, 1980;Czechowicz, Choi & Bavishi, 1982; Appleyard, 1990)。

  上述描述性的调查研究文献虽然有助于我们了解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的状况,但是由于描述性研究方法的局限,这些文献对于指导企业如何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状况的业绩考评系统并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而且,由于选取样本的差异,使得同一时期进行的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这反而给人们对业绩考评系统的认识造成了混乱。在这一时期,学术界出现了三篇重要的管理学文献,采用了截然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方法,即开始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1973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了《国际会计委员会报告》 (AAA,1973)。该报告详细分析了跨国公司国内、国外经营模式的区别,由此建议跨国公司应当在仔细区分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的基础上采用预算比较法,还建议采用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方法。1984年,Donaldson & Pai在一篇论文中具体论述了业绩评价系统的六大特征:(1)首先应当对“业绩”进行明确的定义;(2)评价指标应当是可计量的;(3)应当明确划分各部门、个人的职责;(4)应当既反映好的方面,又反映坏的方面,业绩评价重点应是激励,而不是惩罚;(5)目标应当是高标准的,同时也应公平、灵活;(6)业绩评价系统应当有助于及时预警。1989年,国际商业公司对评价海外子公司业绩的最新变化进行了一项研究,提出业绩评价的对象应当由子公司转向战略经营单位 (strategic business units) ,并建议评价指标应当更多地采用比率、现金流量和非财务指标。三篇文献虽然摆脱了先前研究纯粹描述现状的局限,但研究的视角仍然过于零碎,并没有把业绩考评当成一个系统,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的保障子系统加以研究。这样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零碎的,对于信息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借鉴作用尤显微弱。

  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前关于业绩考评系统的研究如此冷清呢?这也许与工商界企业在实践中的不重视有关。长期以来,美国的许多公司董事会缺乏一个评价首席执行官 (CEO) 业绩的正式程序。虽然估算的口径会有所差异,市场传闻和统计资料都表明美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没有一套系统的测评CEO业绩的程序 (Berenbeim, 1995; Lipton & Lorsch, 1992; Lublin, 1994)。1995年全美公司董事协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进行的一项统计表明,虽然有77%的CEO受到某种形式的业绩评价,但仅有39%的业绩评价是依照书面化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的。

  代理理论 (agency theory) 为正式业绩评价的缺乏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

热门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