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有些百货公司保存完好
,然而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体的战略呢?
集结多年来为美国诸多大企业提供战略咨询的经验,我得出一个革命性的结论:无论选择何种战略模型,战略应该自下而上发展,而不是自上而下规划。换句话说,战略应源自实际可行的战术,营销战术导出企业战略。
这一点和企业人的观点恰好相反。企业普遍的信条是:组织应该首先确立大战略,随后才能开发战术。这是“自上而下”的思维,企业先规划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期望市场顺从自己意图,使目标得以实现。
企业率先把重点放在战略和远景上时,常会犯下两大错误:第一,拒绝承认失败;第二,错失成功机会。我在既往的著作《营销革命》[1]中,对此有过论述。
什么是战术
战术是你如何进入顾客心智,是一个有竞争差异的心智切入角度。
也就是说,在现代商业中,企业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将品牌打入顾客心智。顾客头脑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竞争品牌,占据不同定位,企业需要寻找到一个不同于竞争者的定位角度,切入进去。
因此,战术的首要特征就是差异性,可以是更小、更大、更轻、更重、更便宜、更昂贵,或者是与众不同的分销系统。而且这种差异性是对整个市场而言,不仅仅是与一两个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比有区别。
找到了一个进入心智的角度和方向,企业就可以接下来将这个战术转化为战略,将品牌真正打入顾客心智。
什么是战略
战略并非目标。自上而下的企业思维属目标导向型,大家首先决定想要达成的结果,然后再去设计达到目标的方案与手段。
然而战略不是目标,它是企业一致性的经营方针。
战略目的就是配置企业资源去促成战术优势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张扬战术优势,而不受具体目标的局限。
战略的一致性是指始终指向所选择的战术,整合企业所有的资源和运营活动,包括产品、价格、分销、广告──所有的一切,以促使战术的达成。如果把战术看成是瞄准顾客心智的钉子,那么战略就是挥动势能的锤子。
战略作为一致性的经营方针,一经设定就不应改变。战略目的就是配置企业资源去促成战术优势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张扬战术优势,而不受具体目标的局限。当战术达成,战术优势转为战略优势,我们就说企业战略实施成功。
可以看到,战略源自于战术,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战略模型,战略规划一样从寻找战术开始。
[1]本书中文版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战术与战略的对比
战术是一个概念或一个角度。战略则有许多要素,这些要素围绕战术为中心进行整合。
战术是极富差异性的,战略则可以是普通平常的。
战术脱离于时间范畴,相对静态;战略则带有时间概念。美国大多数零售商间或进行的促销打折是战术,“天天低价”的折扣店实行的打折销售是战略。
战术独立于产品、服务和企业之外,甚至可能与企业制造的产品无关。战略则属于企业内部范畴,包括多方位的重组。
战术是一种竞争优势,战略是达成与保持竞争优势的规划。
战术独立于产品、服务和企业之外,甚至可能与企业制造的产品无关。战略则属于企业内部范畴,包括多方位的重组。
战术以传播为导向,让顾客接受概念。战略以产品、服务或企业为导向。
战术以传播为导向,让顾客接受概念。战略以产品、服务或企业为导向。
自下而上的战略原则是简单的:企业选择适合的战略模型,界定主要的竞争对手,针对竞争寻找独特的战术,然后形成战略规划。企业的工作,是将特殊的战术推及为普遍的执行,将短期执行推延为长期的实施,从而使战略模型得以实现。
需要提醒的是,战术就是你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顿将军擅长坦克战,这是他的战术。西南航空公司只有“单一舱级”,这导出了它廉价短途飞行的战略,从而获得空前成功。
小结
Know your competition. Avoid their strength.Exploit their weakness.
知彼而战。
避其强势,
攻其弱点。
第5章战略就是选择焦点
商场如战场,生存和成功之道在于形成核心优势,无论是大集团还是小公司,企业一定要在某方面聚焦,做到最好。
企业若聚焦于某项特定的活动或产品,会形成“专家”优势,被认为在某方面具有更多知识和经验,甚至有时候超出实际。这和人们对专家的定义有关:在特定行业受过更多训练并具有更多知识的人。
相反,“通才”可能在很多领域中做得很好,但很难获得顾客认同。常识告诉人们,一个人或一个公司不可能成为各方面的专家。
一个教训
很多年前,我在通用电气任职时领教了“专家”的威力。
当时,通用电气提出了一个叫“组合式电站”的解决方案概念,向电力公司打包推销各类电气组件产品,意图包揽电力设备车间的所有业务,最终在完工后把钥匙交付给客户即可。
这是“一站式购物”概念,当时看来是相当不错的战略。
但事实如何呢?电力公司说,“非常感谢,我们会买通用电气的涡轮发电机,不过要向其他专业厂家买控制器、转换装置和其他部件”。就算是通用电气──电力发明者,客户还是要另找他图,他们需要各个品类中最好的专家产品。
另一个教训
不单专家购买的行业产品是这样,一般消费品同样如此。
就像家庭主妇面对一个“通用电气厨房”,她会说:“谢谢,我们会买你的冰箱,不过我们要向厨宝(KitchenAid)买洗碗机,向美泰克(Maytag)买洗衣机,还有……”即使在她面前的是通用电气──电器行业的巨头,家庭主妇还是会选择各品类中最好的专家产品。
像通用电气这样的通才企业,虽然富有名气,但在市场上的表现是无力的。正因为如此,杰克·韦尔奇自1981年上台以来,便实施“数一数二”的战略,不断地聚焦,从通才领域退出。
另一个鼎鼎大名的大品牌,是卡夫食品。然而,当这个品牌对抗专家品牌时,却处处落后。
在蛋黄酱品类,好乐门获胜。
在果冻品类,Smuckers领先。
在芥子酱品类,French’s第一。
在酸奶品类,达能更强。
幸运的是卡夫也有自己聚焦的专家品牌,那就是费城(Philadelphia)奶油干酪。在这个产品的盒子上有卡夫标志,但是人们甚少留意到,顾客以为它是费城某个厂商的产品。
看看零售业
最能代表商业潮流的零售业,印证了聚焦时代的到来。
现在面临巨大危机的是百货公司,那里什么都卖。而带来这种不幸的原因是,很难去差异化一个什么都有的地方。Campeau、L.J.Hooker和Gimbel’s上了破产法庭,Hills百货商店申请破产,全球最大的商店梅西百货(Macy’s)也申请破产。虽然还有些百货公司保存完好,但无不面临强大的压力。
Interstate百货也破产了,而后这家公司看了《定位》一书,决定聚焦它唯一赚钱的产品:玩具。于是Interstate把它的名字改为玩具反斗城(Toys”я”Us)。现在,玩具反斗城在美国玩具零售中拥有17%的份额,成就今非昔比。
很多零售连锁店开始成功转型,走向了玩具反斗城的聚焦经营模式:集中品类,海量进货。史泰博办公用品公司和百视达录影带出租连锁店,就是这样的例子。
当今在零售业大获成功者,往往是业务聚焦的专家:
·淑女装(The Limited):高级职业女装
·盖普(The Gap):年轻休闲服
·贝纳通(Benetton):年轻、时髦的毛棉织服
·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性感内衣
·Foot Locker:运动鞋
·香蕉共和国(Banana Republic):高级休闲服
起着香蕉共和国之类名字的服装连锁店大行其道,昭示着我们生活在聚焦时代。
增长的背后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说:“我们对增长没有迫切的需要,只有迫切的欲望”。这种情况正在普遍发生。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规模越大就越好,但忽视了“大”背后的